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四时八节,以及四时八节是成语吗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四时八节指的是一年的四季,春夏秋冬和八个节气:立春,春分,立夏,夏至,立秋,秋分,立冬和冬至,这八个节气,但是通常四时八节用来泛指一年四季中的各个节气。我们都知道,一年四季,是有二十四个节气的:
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,
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
这是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,通常用四时八节概括了。也有一说,说民俗盛行的四时八节指的分别是:上元节、花朝节、清明节、立夏节、端午节、中元节、中秋节、重阳节。
一、元宵节,也叫上元节。
上元节,指农历的正月十五,这一天一过,就代表着新年的假期要过完了。正月十五一般各地都有观灯的习俗,而且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富的酒宴,吃汤圆,蕴含着团圆的意思。农村还有偷灯盏的习俗。小的时候,老人家会用粗糙的面团揉成烛台的形状,倒上煤油,点亮之后放在院子里,等着成群结队的小孩子们来偷走,象征着愉快祥和之意。
二、立春象征着开始。
立春,用老年人的话来说,也叫打春,春天开始了,拉开了新一年的序幕,万物欣欣向荣,一片生机和谐的镜像,一般每年的2月4日或者2月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的时候称为立春。立春是万物的开始。
三、节气也是农耕的概括。
节气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,通常有“春种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的说法,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和气候关系的全过程。气候和我们的生产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,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,我们也可以多注重气候的变化带给我们的变化,从而爱护环境,爱护大自然。
四时:春、夏、秋、冬。八节: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。泛指一年中的各个节气。
后来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(黄经),把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段落,包括“雨水”、“春分”等十二个 “中气”,“立春”、“惊蛰”等十二个“节气”,统称为“二十四节气”。
扩展资料
尽管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,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,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。
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,彰显了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。
四时:春、夏、秋、冬。
八节: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。
泛指一年中的各个节气。
四时八节,四时八节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。那么四时八节有几个节日?四时八节指哪些节日呢?本期二十四节气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四时八节有几个节日?四时八节指哪些节日,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。
space

原来,一年四季--春、夏、秋、冬便是四时。八节呢并非指二十四个个节气中的春分、秋分、立春、立夏、夏至、东至、立秋、立冬此八节,而是指流行于民间的八个重大的传统节日。它们分别是春节、元宵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中元节、中秋节、冬至日(重阳节)、过年(除夕日)。
春节
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,俗称“年节”,传统名称为新年、大年、新岁,但口头上又称度岁、庆新岁、过年。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。在现代,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,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(上元节)新年才算结束,在民间,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,一直到正月十九。
元宵节
元宵节,又称上元节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灯节,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,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夜为“宵”,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。
清明节
清明节又叫踏青节,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。是中国传统节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。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
端午节
端午节,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。据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,因仲夏登高,顺阳在上,五月是仲夏,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,故五月初五亦称为“端阳节”。此外端午节还称“午日节、五月节、龙舟节、浴兰节”等。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。
中元节
中元节,俗称鬼节、施孤、七月半,佛教称为盂兰盆节。与除夕、清明节、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,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。中元节有放河灯、焚纸锭的习俗。
中秋节
中秋节,又称月夕、秋节、仲秋节、八月节、八月会、追月节、玩月节、拜月节、女儿节或团圆节,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,时在农历八月十五;因其恰值三秋之半,故名,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。
冬至日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十一月中,终藏之气,至此而极也。”《通纬·孝经援神契》:“大雪后十五日,斗指子,为冬至,十一月中(夏历/农历)。阴极而阳始至,日南至,渐长至也。”
过年
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,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。春节是汉族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。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,而正月上旬或中旬,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(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),农历的正月初一现在定名为春节;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。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(月大为30日,月小29日),称之为“大年三十”,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(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),年夜饭以后有熬年夜(守年岁)和发压岁钱的习俗,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,因此,春节又称之为过年。
四时:指春夏秋冬四季;八节:指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。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。民俗盛行的四时八节,指上元节、花朝节、清明节、立夏节、端午节、中元节、中秋节、重阳节。
四时八节,汉语成语,拼音是sì shí bā jié,意思是泛指一年中的各个节气。出自《短歌行赠四兄》、《意林》卷一引《隋巢子》。
扩展资料
八节中,上元节吃元宵和玩龙灯,端午节吃糯米粽,中元节烧纸钱祭祖宗,家家做米糍,中秋节赏月吃月饼。
较具地方特色的是: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,家家户户备有较丰盛的酒筵,要吃“汤圆”,富有团圆之意。晚上有观灯的习俗,有龙灯、扛灯、兔子灯等几十种,县内农村还有打甑盖的习俗,晚上由各村年轻人组成的甑盖队,到头年结婚的新妇家,敲锣打鼓,一人手提甑盖,口唱祝词,热闹一番,完后由主家端出酒菜黄糍犒劳甑盖队员。
阴历二月十五日的花朝节,农村妇女围坐吃擂茶,互相庆贺节日。县内南部农村还有烧花灯的习俗,凡是头年结婚的新妇,由娘家和内亲送来麒麟灯与观音送子灯,在花朝节当天晚上烧去麒麟灯。
立春,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又称“打春”,“立”是“开始”的意思,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,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正月节,立,建始也,立夏秋冬同。”
古代“四立”,指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开始,其农业意义为“春种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,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。
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。夏至这天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,此时,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,且越往北越长。
秋季景色立秋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,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。“秋”就是指暑去凉来,意味着秋天的开始。到了立秋,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,因此才有“落一叶而知秋”的成语。
从文字角度来看,“秋”字由禾与火字组成,是禾谷成熟的意思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,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。
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,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。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,古称“日短”、“日短至”。冬至这天,太阳位于黄经270度,阳光直射南回归线,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,相应的,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。
四时指“春夏秋冬”四季,八节是“春分秋分,夏至冬至,立春立秋,立夏立冬”八个节气,也知道这个成语泛指一年中的各个节气。
如果要更精进一些,懂得一点民俗学,会知道成语四时八节其实还泛指一年四季中的一切节日。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二十四个,叫做二十四节。其中最重要的是春节和中秋节,立秋就是中秋节之前的那个节日,它的日子是8月7~9日。
扩展资料:
有趣的立秋仪式
1、宋时,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,等到“立秋”时辰一到,太史官便高声奏道:“秋来了。”奏毕,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,以寓报秋之意。看了这个,你肯定会说,哇,“落叶知秋”,原来出自这里。
2、在清代,立秋节这天会流行悬秤称人,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,以验夏中之肥瘦。瘦了就需要“补”,补的办法就是“贴秋膘”: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,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,“以肉贴膘”。
当然,各地习俗不一,补的食物也五花八门,吃小赤豆吃饺子吃清凉糕吃西瓜吃秋桃吃龙眼,总之,中国人的节日离不开一个吃字,在这里同样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。在小编看来,悬秤称人只是个幌子,重点在“贴秋膘”。所以,爱好美食的各位看官,周末到,贴秋膘,减肥神马的开春再说,可不能跟民俗作对!
参考资料来源:人民网——四时八节太陌生?只因我们离土地越来越远
四时八节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,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,更多关于四时八节是成语吗、四时八节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。
上一篇:中国的国粹简介(中国的国粹)
下一篇:血型遗传基因图解(血型遗传)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