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未时是几点到几点,以及酉时是几点到几点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,未时是13:00-15:00。未时的时候因为太阳已经偏西,所以该时辰又叫做日跌或者日央,未时通常是人们小息纳凉休闲的时刻,也是人们身体最放松,最舒适的时候。
一、十二时辰
中国古代先辈们根据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将时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对应现在的两个小时,正好就是24小时。
即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例如,子时的时间是23~1点,丑时的时间是1~3点,寅时的时间是3~5点,卯时的时间是5~7点,辰时的时间是7~9点,丑时的时间是9~11点以此类推。
二、刻
时辰下面的单位是刻,即一个时辰分作八个刻度,每刻度等于现在的十五分钟。
在小说或者电视剧中常常有“午时三刻问斩”之说,意思是在午时三刻钟,也就是差十五分钟至中午开刀问斩,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是因为此时阳气最盛,阴气最弱,这等罪大恶极的罪犯,在这极重的阳气下让他连做鬼的机会都没有,以示对十恶不赦的罪犯的严惩。
三、更
除了时辰和刻外还有一种特有的时间单位就是更,也就是在电视剧上常常看到了打更。
打更只发生在晚上,时间从19点开始,到5点结束,每更的时间约2个小时,一昼夜一共分为五更,具体的时间为:
19点-21点为戌时一更,21点-23点为亥时二更,23点-1点为子时三更,1点-3点为丑时四更,3点-5点为寅时五更。那时的人们普遍没有什么计时的工具都是用听打更来辨别时间,所以说,在古代打更人在夜里起了报时的作用。
未时为二十四小时制的13:00至15:00。
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、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、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、独创于世的。十二时表时独特、历史悠久,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,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。
中国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。相传是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。
十二时辰制。西周时就已使用。汉代命名为夜半、鸡鸣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时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昳、晡时、日入、黄昏、人定。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,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,一至三点为丑时,三至五点为寅时,依次递推。
13:00-15:00。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,未时是13:00-15:00。未时的时候因为太阳已经偏西,所以该时辰又叫做日跌或者日央,未时通常是人们小息纳凉休闲的时刻,也是人们身体最放松,最舒适的时候。
中国古代先辈们根据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将时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对应现在的两个小时,正好就是24小时。即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例如,子时的时间是23~1点,丑时的时间是1~3点,寅时的时间是3~5点,卯时的时间是5~7点,辰时的时间是7~9点,丑时的时间是9~11点以此类推。
未时是几点到几点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,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,更多关于酉时是几点到几点、未时是几点到几点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。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