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问答 > 正文

春节贴对联寓意着什么(春节贴对联)

  • 问答
  • 2022-07-10
  • 255
  • 更新:2022-07-10 11:36:10

今天给各位分享春节贴对联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春节贴对联寓意着什么进行解释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开始吧!

本文目录一览:

在春节,人们在贴对联时有何讲究?

春节贴对联的讲究:1.贴对联的时间。一般情况下,人们会在腊月二十八和腊月二十九贴对联,根据习俗,这两天贴对联很吉利;2.粘贴顺序。根据习俗,上联粘贴在门的左边,下联粘贴的门的右边。

春节贴对联寓意着什么(春节贴对联)  第1张

过年时贴对联寓意是什么意思?

早先,过年贴对联的寓意是镇邪驱鬼、祈福纳祥。

附:

春联是由“桃符”演化而来的。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。当时的桃符,是在深红色的桃木板上,书写“神荼”、“郁垒”二神的名字,或者画上他们的图像,意在镇邪驱鬼、祈福纳祥。

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出现和唐诗的发展,“桃符”的内容也在更新,产生了两句对偶的“桃符诗句”,便是最早的春联雏形。

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——这两句桃符诗,是楹联界大多数人认定的最早的春联。

春节时门户悬挂“挑符”的习俗继续沿袭到了宋代。王安石的元日诗里便有:“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这“新桃”便是新题的“桃符诗句”。宋元时期,宫庭、宦门以及寺庙、佛门又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,后人称为“楹联”。据有关资料,最早的寿联、挽联、题赠联,也在当时产生了。

明朝开国初年,号称“对联天子”的朱元璋在年三十那天传了一道圣旨:“公卿士庶门上,须加春联一副”。一夜之间,由宫庭豪门到普通百姓家都有了春联。自些春节贴春联成了习俗。在对联的发展史上,朱元璋这位封建皇帝功不可没。

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,对联艺术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、日臻完美的程度,不仅内容涉及面广,口对笔题,俯拾皆是,而且是名流云集,高手不穷。

时至今日,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,仍然焕发着艺术的青春,受到人们的喜爱。对联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,主要原因是它既有广泛的实用价值,又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性。可以断言,只要汉字存在,对仗工稳、格律谐畅的对联就不会消失。

春节怎样贴对联

面对贴对联的地方,自己的右手边贴上联 左手边贴下联。

如果有横批,横批首字边贴上联,横批尾字边贴下联。

春节的时候为什么要贴对联?有什么说法吗?

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。俗话说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。春节被认为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“百节之首”,大江南北将通过多种方式愉快地度过这个节日,许多习俗成为春节的标准,不分东西南北,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传统,就是春联。每逢春节临近,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侧和门楼上贴上崭新的春联。春节的时候为什么要贴对联?有什么说法吗?

春节要贴对联的说法

贴春联的习俗始于大约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代,这是历史上证明的。另外,根据《玉烛宝典》、《燕京岁时记》等著作,春联的原始形式是人们所说的“都府”。明代桃子才改称“春联”。明代陈云尖《簪云楼杂话》仲裁:春联的设置,从明太祖开始。帝都金陵,除夕前突然传达宗旨。坡徐家门前需要加上春联的一幅祭奠时出现。朱元璋不仅亲自穿着美服出城,还欣赏欢笑花,他度直接以春联为主题。他一家后,看到门上没有贴春联,知道是这头阉猪,还没有要求代笔。朱元璋特地为那个阉猪人写道:“双手劈生死路,一刀斩断维根的春联。”协议恰当,幽默。经过明太祖的这种提倡,之后春联跟随习俗成为习俗,流传至今。

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

春联是楹联的一种,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。它以整齐、双重性、简洁、精致的文字描述时代背景,表达美好的愿望,是中国的文学形式。每逢春节,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选择大红春联贴在门上,为春节增添庆典气氛。

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,大连传到了越南、朝鲜、日本、新加坡等地。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。春节贴春联的意义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。

春节如何正确贴对联?从左到右,还是从右到左?

贴春联是春节必备的民俗形式,到了年三十,家家户户都会贴门对,记得小时候,对联都是亲自手写的,用的也是自家做的浆糊。农村的堂屋、厨房、大门,贴的顺序都有讲究,甚至猪圈上都要贴上“六畜兴旺”,随着时代发展,手写春联基本是很少了,门楣上的四字横额多被忽略不贴,形式上都简化了。

作为我们民族化的习俗和春节的重要符号之一,对于春联的基本常识还是要了解一下的。那么,春联是怎么来的?在贴的时候都有什么讲究呢?

01 春联的起源

春联的起源,通常认为始于五代时的后蜀君主孟昶。《蜀梼杌》有载:“蜀未归宋前一年岁除日,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,以其词非工,自命笔云: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。”这是最早有记载的对仗工整的对子,而他写完这对子的第二年正月,宋太祖赵匡胤降服了后蜀,孟昶降宋之日,正是赵匡胤的生辰,且早在多年之前,赵匡胤就把自己的生日定名为“长春节”,回过头来再读孟昶这句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,竟有一种宿命论的寓味了。

这段记载里所谓的“桃符”就是春联的别称,或者说是雏形。春联的前身是画有道教门神画像的桃木板,用以驱鬼辟邪。王安石家喻户晓的一首诗《元日》里有写: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最后一句就写过年前人们把旧的桃符取下,把新的桃符挂上,类似于我们贴春联的习俗。

桃符上尊奉的门神神荼和郁垒的画像随着时间推移,慢慢发展到替换成吉祥的话语,再到对偶的文字,逐步形成了咱们独特的、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。

02 春联的常识

对联在两宋时期逐渐盛行,到了明清时更是蔚然成风,这得益于朱元璋对春联的推行。明代陈元瞻所写的《簪云楼杂话》中有云:“春联之设,自明太祖始。帝都金陵,除夕前忽传旨: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,帝微行时出现,以为笑乐”。春联因而从皇家贵族普及到寻常巷陌。

朱元璋还有一则轶事广为流传,说他微服至民间,看到一户屠户家没有贴春联,于是亲自提了一联:“双手劈开生死路,一刀割断是非根。”果真帝王出手,气势如虹。这屠户惊喜惶恐,不忍对联贴在门上风吹雨打,于是挂在了堂屋正墙,这也引来不少人效仿,概是后来的中堂挂画对联的雏形了。

既然对联成为风行的文学形式,自然有一定的章法布局。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字数相等,虚实相对。在此基础上讲究对仗、声律、平仄,修辞用典可彰显作者的文采底蕴。

对联之美就在于韵律节奏,平仄是根本。古汉语分为平、上、去、入四声。上、去、入三声归为仄。但是我们现代普通话里没有入声,只有平、上、去,而平声里又分作阳平和阴平。即第一声、第二声为平声,第三、第四声为仄声。

03 春联的贴法

对联分为仄起和平起,即上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就是仄起, 倘若第二个字是平声就称为平起。且通常上联是平生收尾的话,那么下联就得以仄声收尾。举例:“一明分日月;五岳共丘山。”这个对联,第一句就是平起仄收,第二句就是仄起平收。且第一句是仄声收尾,第二句就是以平声收尾。

大概了解了平仄,就是为了理解我接下来要讲的贴对联的常识。一幅对联放在面前,普通人怎么区分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?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了解对联所表达的意义。其实只要记住一句话就够了:“仄右平左”。因为古人最开始书写使用的是竹简,读过一根放在右侧,如此从右向左看过来,古时候的典籍都是沿用从右向左的竖列书写。

最简单的说法就是,贴对联要先贴右边,再贴左边。仄声收尾就是上联,平声收尾就是下联。我们举例:“ 松竹梅岁寒三友;桃李杏春风一家”,上联就是以“友”为仄声的松竹梅岁寒三友,下联即是以“家”为平声的桃李杏春风一家。

再举个春节最常见的对联:“门迎百福福星照,户纳千祥祥云开。”这是个叠字格,读来朗朗上口韵律十足。“照”为仄,“开”为平,先在大门右侧贴上门迎百福福星照,再往左侧贴上户纳千祥祥云开,仄右平左就是这个意思了。

不过还要看横批,是从左往右写、还是从右往左写,毕竟随着社会发展,书写习惯发生了改变,很多对联的商家也不会遵循古习,而是迎合现代人的阅读顺序。如果从左往右写,那左边就得贴上联,如果是从右向左写,那就是右侧贴上联。

04 对联的一些轶事

《晚晴楼联话》里有记载曾国藩赠秦淮妓女春燕的一幅嵌名联:未免有情,忆酒绿灯红,一别竟惊春去了;谁能遣此?怅梁空泥落,何时重盼燕归来。

曾国藩曾邀钟山书院山长李小湖微服一起泛舟于秦淮河,听说一个叫“春燕”的青楼名妓,“温柔儒雅,吐属尤佳”,曾国藩听闻很是好奇,不料这个妓女很快被人买走,匆促一别再无相见,曾国藩心中惆怅,提笔写了那幅对联,联中嵌入“春燕”二字。

梁羽生评点曾国藩这幅对联是“有叙事,有抒情,对仗也很工丽,就联论联,应该说是写得甚为精彩……比读他的《曾文正公家书》有趣得多”,认为曾国藩这幅对联倒是体现了他难得流露的“真性情”。

当前最短的一幅对联只有4个字,上联为:色难;下联为:容易。据说是干隆有一天在朝堂上,以论语中的“色难”出句,朝上大臣们都百思难解,唯有大学士纪晓岚不慌不忙地对出了:“容易”。干隆略一思索,欣然大笑。(备注:也有一个版本是讲解缙对朱棣)

《论语-为政》有言:“子夏问孝,子曰:色难。”,意思是子女要能一直保持和颜悦色地孝顺父母,是很难做到的事。西汉《非有先生论》写道:“于戏!可乎哉?可乎哉?谈何容易!今则不然,反以为诽谤君之行,无人臣之礼,果纷然伤于身,蒙不幸之名,戮及先人,为天下笑,故曰谈何容易!”意思是在君王面前指陈得失,不可轻易从事。

以“色”对“容”,“难”对“易”,且各有典故出处,是在是拍案叫绝的千古名对!

中国最长的对联是“联圣”钟云舫,因嘲讽贪官被构陷入狱,在狱中愤然写下的《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》,全联共计1612字,气势恢宏。现悬挂于成都望江公园的《锦江城楼联》。

另外,在很多地区,家里若有长辈过世,那么春节贴的对联颜色也有讲究,第一年需是黄色,第二年绿色,第三年则是紫色,出了三年孝期,方可贴红色的春联。

小小对联,却承载了我们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寓,成为和我们的春节息息相关的民俗活动,大家都有哪些关于春联的知识趣事呢?欢迎分享讨论。

春节贴对联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

春节贴对联最早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,历朝历代逐步演变发展,到明清两朝极为盛行,包括到现在,春节贴对联也是家家户户过年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。

追根溯源,在秦汉时期,当时的人们就有这样的习俗:每逢过年,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旁悬挂桃符,也就是用桃木做成的两块板子,然后在板子上分别刻着驱鬼大将,即为神荼、  郁垒,据说他二人可以镇宅保平安,驱除妖邪。这是对联最早的起源。

到了五代时期,人们才开始在桃木版上书写文字,替换人像。据记载,现在可知的历史上第一幅对联是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当日,在卧室门上贴的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这幅。到了宋代,春节贴对联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习俗了,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诗《元日》中就曾提及: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因为对联的前身就是桃符,所以诗句中以桃符指代对联,这就直观印证当时贴对联的盛况。时间行至明朝,明太祖朱元璋十分推崇对联,当他在南京定都后,曾下令让所有官员、百姓家中必须在春节当天张贴对联,他本人更是微服出巡,逐门逐户的观赏家家户户的对联为乐。这使得贴对联一度成为当时文人雅客追逐的时尚之一。到了清朝,对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很大提高,风靡程度不亚于唐诗,催生出了不少佳句,成为当时盛极一时的艺术形式之一。

随时文化的交融,春联也流传到了海外。现在的新加坡、越南、日本等国家也有贴对联的习俗,可见对联已经成为颇受大众喜爱的一项民俗之一,寄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关于春节贴对联和春节贴对联寓意着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
有话要说...

随机文章

取消
扫码支持 支付码